close

article-58539f027b828  

 

台灣第一輛無人電動巴士 為何高雄能搶先上路

 

法國無人駕駛電動小巴士,穿梭在機場與停車場之間,或在繁忙工業區周遭接駁員工上下班。這場已經在法國、瑞士、新加坡與澳洲等國進行的低碳交通實驗,即將出現在台灣,但卻不在首善之區的台北市,而是高雄市。高雄為何積極推廣智慧交通?又為什麼做得到?

 

自法國的電動載具公司NAVYA,15日在台北發表了名為艾爾馬(ARMA)的無人電動小巴士,長6公尺,最多可搭載15人,充電一次可運行5至12小時,配備美國Velodyne公司的光達(LiDAR),以及台灣研發出的StackRack精密處理器,可即時進行3D地圖建置和環境偵測,駕駛完全自動化。

 

 

 

艾爾馬無人電動小巴影片介紹 NAVYA的無人電動小巴士已經在新加坡、澳洲、法國里昂與瑞士等地上路載客,NAVYA行銷副總裁柯隆(Henri Coron)表示,目前服役中的車輛共有30輛,台灣是他們在亞太地區重要的跳板。 無人駕駛的小巴士為何比人開的巴士要好?「我們的自駕巴士司機不抽菸、不喝酒、不吃飯、不睡覺,而且絕對遵守交通規則,安全性比一般高很多,」柯隆說,他也補充說,艾爾馬適合用於封閉式區域的短程運輸,例如工業區、機場停車場到航廈之間,或是主題樂園,每天固定短路線要開上百次,一般人可能會不耐煩,卻正適合無人車。

NAVYA台灣合作伙伴喜門史塔雷克顧問公司總顧問丁彥允認為,無人電動小巴可以是大眾運輸的「第一哩路與最後一哩路」,能夠反映未來城市交通的需求。而喜門史塔雷克除了引進艾爾馬,更重要的是希望蒐集乘客大數據,作為改善交通服務的依據。 高雄市對低碳交通的承諾,來自於一年多前種下的因。 高雄從2011年起,就是「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的創始城市會員之一。

去年9月,高雄接替韓國昌原市,輪值理事會旗下生態交通聯盟主席。高雄市交通局副局長張淑娟表示,明年10月在高雄舉辦第3屆生態交通全球盛典(EcoMobility World Festival),將把高雄歷史悠久的哈瑪星地區變成生態交通示範社區,以艾爾馬無人電動小巴打造「哈瑪星接駁服務計劃」,以及為亞洲新灣區提供運輸服務。

張淑娟坦承,一開始跟地方居民溝通,有很多批評聲音,但後來讓居民了解,外出不一定只能使用自家汽機車,共享車輛也是選項之一,居民大多能夠理解並支持。 智慧交通工具遍布高雄 張淑娟指出,明年的高雄,不只計劃有NAVYA的無人電動小巴趴趴走,還會有共享單車、電動汽車與電動機車共享計劃、輕軌,以及太陽能發電的愛河遊船,智慧交通遍及各個層面。

台北市去年8月率先喊出汽車共享「U-Car」計劃,預計將於明年中試辦,並於2018年底開放80處公有停車場做為租用據點,但並未確定是要使用一般汽車或是電動車。 而高雄卻有後來居上之勢。高雄市長陳菊去年10月赴法國參訪,向電動汽車共享服務Autolib’取經,今年9月就公布最快明年將於市區設立50站電動汽車站點,預計設於車站、觀光景點、百貨商圈等地點,採用會員制。

為何在智慧交通領域,高雄似乎跑在台北前頭?喜門史塔雷克的丁彥允指出,台北市其實也很積極希望推動電動車共享,但台北的交通狀況比起高雄複雜許多,要找到封閉式的街區進行測試相對難度較高。

一位熟悉電動車產業鏈的顧問則表示,相對台北來說,高雄的政治包袱較小,要做開創性實驗相對較有優勢。「台北市每天發生什麼大小事,都被媒體緊追猛打,想推動什麼新計劃,很容易被雞蛋裡挑骨頭批評,溝通難度相對較高,」這位顧問透露。 低碳與智慧的交通,已是歐洲與亞洲許多先進城市生活的一部份,不論誰先誰後,能推動類似實驗,都彰顯了台灣進步的決心。 - See more at: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979&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sthash.c0UZDTjZ.dpu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雲兒 的頭像
    雲兒

    雲兒的部落格

    雲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