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對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陽,地為陰;天為金,地為土;天性剛,地性柔。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焉,四時行焉。沒有天地便沒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
土地是人類的生存之本,我們的生命能夠得以延續,離不開包容萬物的大地母親。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
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鹼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為嚴重,乃當今世界面臨的又一個嚴重危機。據估計,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約為230億噸/年。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中國的耕地保護形勢日益嚴峻。中國是一個農業資源不平衡的國家,缺地又缺少水,我們960萬平方公里能夠種植的耕地只占不到13%。像美國要占到28%到29%,像法國、歐洲的能源大國也占到30%,包括我們的鄰國印度,它的耕地要占到40%。所以我們耕地是極其寶貴的。2012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79億畝,人均耕地面積1.35畝,為世界平均水準的50%,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近70%,全國耕地品質總體不高,優等地僅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中低產田仍然占了大多數。全國連片集中分佈的優質耕地只有51片,約10億畝耕地,其中6億畝可灌溉,4億畝不能灌溉,全國集中連片、具有一定規模的耕地後備資源少,且大多分佈在生態脆弱地區;2001-2012年,全國耕地面積淨減少0.861億畝。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耕地減少還將不可避免,人地矛盾將更加突出。
水土流失是我國土地資源遭到破壞的最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7.4億畝,到1980年約治理6億畝。
由於治理趕不上破壞,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56億公頃,占國土面積37%。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65億公頃,風力侵蝕面積1.91億公頃,水蝕風蝕交錯區面積0.26億公頃。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主要分佈在長江、黃河、珠江、海河等七大流域的上中游地區,尤以長江、黃河上中游分佈面積最廣。水土流失主要分佈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特別是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區。全國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造成如此嚴重後果的主因原因就是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很少有人知道,我們每生產1公斤糧食,需要用多少流失的土地來換取:這個數字,在貴州烏江是47公斤,在四川中部是53公斤,在陝北是107公斤,而在甘肅竟達到140公斤!
如果用這些糧食來飼養牲畜,其代價更是驚人!
通過精確的計算,一磅肉類蛋白質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質價格的20倍。而肉類蛋白質很不容易被人體所吸收,我們吃下去的肉,其中只有10%蛋白質的卡路里被吸收,其餘的90%都被排泄出去了。
如一畝田用以養牛吃肉,只能生產1磅蛋白質;若同樣面積的土地用於種植黃豆,將可以出產17磅的高品質植物蛋白質。
換言之,我們吃肉所需要的土地,要比食用豆類等植物糧食多出16倍以上。
因此,許多令各國首腦們感到束手無策的全球性問題,如人口問題、饑餓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並非人們以為的那樣,是地球上的資源已養不活這麼多的人口。而是地球實在滿足不了人們無底洞似的貪欲,更喂不飽饕餮肥腴者們那窮奢極欲的胃。
哈佛著名的營養學家珍•梅耶認為:
只要人們把肉類生產減少10%,節省的穀類就可以供6000萬人食用。 如果全人類減少一半肉食,則可以解救全球的饑餓人口。而且,兒童教育及人類健康、醫療條件也會大為改善。
現在,許多西方科學家認為,未來食物的需求,必須依靠植物蛋白才能解決,所以目前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投入經費,開發用黃豆、麵粉製成的植物蛋白食品。
令人惋惜的是,我國還在為提高人均肉類消費量而努力,這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根據Brighter Green於2011年修改再版的政策簡報《應對之術:中國工業化養殖帶來的挑戰》,中國13億人口每年大約要消耗肉類1570億磅(約712億公斤),相當於美國年消費量的兩倍多。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的豬肉消費增長了一倍,達到了每年920億磅(約417億公斤)。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肉類消費總量已經翻了兩番,相當於美國人均消費水準的一半。
由於牧草地的使用超過了持續增產的能力,因此必須用糧食餵養牲畜,這使穀物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在1990年,飼養用穀物已占穀物總量的20%(1970年只有8%),而到1999年已占到將近40%。
中國的豬肉消耗,在影響中國的同時,也在世界上的更多地方留下了痕跡。中國需求占全球豆類需求的60%以上。
巴西農業部部長安東尼奧•安德拉德在2014年曾表示,巴西每年生產的約8000萬噸大豆中,約有一半是出口中國的。而2013年,中巴就中國進口巴西玉米達成的檢疫協定又為巴西向中國大規模出口玉米提供了便利。
在2014年福布斯中文網的一篇報導中,地球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珍妮特•拉森提到,由於大豆種植年產量難以提高,大豆需求的增加也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土地必須轉而種植豆科植物。
中國現在每年將大約28.5%的穀物用於飼養牲畜,數量超過了三十年前的兩倍。這種做法存在低效性:若將人類從食用穀物獲取的等量卡路里,換成從食用肉類中獲取,則需要用兩到十倍的穀物來飼養提供肉類的牲畜。
這就對已經不堪重負的土地資源帶來巨大的壓力。為了提高產量,農民開始不斷加大農藥、化肥的用量。資料顯示,從1979年至2013年35年間,我國化肥用量由1086萬噸增加到5912萬噸,年均增產率5.2%。國際公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每公頃,但目前我國農用化肥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達到434.3千克每公頃,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上世紀50年代我國一公頃(15畝)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現在是868斤,以百倍速度增加。我國年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35%,相當於美國、印度的總和,這些化肥的利用率僅為40%左右,沒用完,都變成了污染。資料顯示,我國化肥投入的邊際效益明顯下降。以氮肥為例,從1998年到2013年,我國小麥的氮肥施用量增長接近200%,但單產水準卻只提升了50%。與此同時,英國小麥的氮肥施用量不及我國的85%,單產卻是我國的1.3倍。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2020年中國糧食生產能力及其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中提到,由於長期過度施用化肥,土壤的化肥利用率顯著降低。20世紀60年代,中國施用1公斤化肥可以生產70多公斤糧食。而2012年,同樣重量的化肥能生產的糧食已不足20公斤。
“土壤侵蝕、酸化和鹽鹼化是當前我國耕地退化的三大主要表現。其中,土壤酸化的主要推手之一就是化肥的過量使用。”中國農業大學環資學院教授張福鎖介紹,自然界土壤PH值下降一個單位需要上萬年,但我國耕地PH值下降0.5個單位卻只用了30年,土壤酸化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化肥的過量使用還會給土壤有機質帶來損害。“東北肥沃黑土層的有機質正遭破壞。形成1米厚的黑土層需3億年,而現在的退化速度是1年1釐米。如果再不注意控肥,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受嚴重威脅。”瀋陽農業大學教授陳溫福說:“土壤酸化後,重金屬離子的活性將明顯提高,會引發穀物被重金屬污染的風險。”張福鎖以重金屬鎘為例介紹說,土壤PH值每下降一個單位,重金屬鎘的活性就會提升100倍,增加骨痛病等疑難病症的患病風險。
骨痛病是發生在鎘污染地區的一種公害病,以周身劇痛為主要症狀而得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居民長期飲用受鎘污染的河水,並食用此水灌溉的含鎘稻米,致使鎘在體內蓄積而造成腎損害,患上骨痛病,成為當時震驚全球的公害事件。
為保證糧食產量,大量農藥被使用。我國農藥的年使用量達120萬噸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體上,其餘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農藥利用率僅35%,比發達國家低10—20個百分點。兒童是農藥中毒和化學污染的首要受害者,中毒的機會是成人的四倍。嬰幼兒食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和牛奶,含農藥機會最大。中國蔬菜農藥殘留超過國家標準的比例為22.15%,部分地區超標比例為80%,中國癌症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與農藥化肥使用量呈平行關係,農村中40%~50%的兒童白血病(“血癌”)患者,其發病與農藥等化學物密切相關。
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嗎? 選擇素食,保護沃土良田!
拒絕肉食,重建美好家園!新生活,從素食開始!
(個人體悟 僅供參考)2015年4月1日 9:21
http://earthcaring.net/portal.php?mod=view&aid=532
留言列表